“拆群像、亮真容”:鹿寨水库图鉴让深山 “水脉” 亮码重生​

来源: 鹿寨县水利局  |   发布日期: 2025-09-30 16:24    |  作者: 陶柯宇

在鹿寨县层峦叠嶂的山川间,83座水库如一群藏于深闺的隐士,以模糊的“群像”悄然隐匿在大地的褶皱中。它们既是农业灌溉的“命脉”,更是防洪减灾的“钢铁屏障”——水位起落间关乎良田枯荣,闸门启闭时系万家安澜,就连库水吞吐的细微脉动,都牵动着数万群众的生产生活神经。可这些水库点多面广、深居偏远山区,即便在数字技术飞速迭代的今天,那些动辄数百万的智能监测系统、需要专线支撑的物联网平台,在山路崎岖、信号薄弱的库区往往“水土不服”,给水库日常运维和应急处置设下重重难关。

摆脱这一基层治理困境,鹿寨县水利人没有盲目追逐高端数字技术,而是将脚步深扎库区,以“适用性”为标尺,历经数月精雕细琢,终于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——《鹿寨县水库图鉴》以纸质版与电子版同步并行的方式,正式融入鹿寨水利的日常管理。这份集航拍全景、工程参数、项目简介、导航二维码于一体的“智慧手册”,为每座水库量身定制了专属“身份证”。它是鹿寨水利人用智慧与汗水凝结成的最懂这片山水的“管理语言”,让83座水库彻底摆脱“群像”标签,以个性鲜明的独立姿态走到大众眼前,更从根源上重塑了贴合基层实际的管理逻辑。

上图为《鹿寨县水库图鉴》手册

从“翻档案盲寻”到“扫码透视”管护效率跃级

过去,管理人员的巡检路总伴着沉甸甸的负担。出发前得在铁柜里翻半天泛黄的纸质档案,去偏远水库时,越野车还得在坑洼山路上颠簸大半天,车轮碾过碎石的咯吱声里,老职工的声音混着风响:“过了那棵歪脖子松,再拐三个急弯,大概……就在那片竹林后头吧?”那些需要专业设备才能读取的监测数据、需要特定软件才能打开的工程图纸,在基层管护员手中常常沦为“摆设”。

上图为工作人员在扫描《鹿寨县水库图鉴》启动导航

如今,每座水库都有了专属“电子名片”:扫码启动导航,车辆就像被精准指引的信鸽直抵库坝;手指轻划,水库的建成年代、坝高、库容等“家底”便清晰铺展,配合航拍图上清晰可见的大坝、溢洪道、放水设施等“关键器官”,连哪个位置曾出现过渗漏、什么时候做过安全鉴定及除险加固等,都在简介里写得明明白白。“我们就是想让跑现场的人少走点冤枉路,”《鹿寨县水库图鉴》策划人摩挲着手机上的电子图册,指尖划过水库的轮廓时,眼里漾着笑意,“不搞那些看不懂的高科技,就做水利人用得上、记得住的工具,让守了几十年水库的老职工,能一眼认出‘老伙计’的新模样。”这番话,恰如打开了时光长廊,让人清晰地看到从“凭记忆盲寻”到“精准对接”的蜕变,而这蜕变背后,是那份藏在技术里的贴心与执着——他们深知,对基层来说,好用远比好看更重要。

上图为水库专属“身份证”界面

上图为水库“扫码”测试现场

从“地毯式排查”到“靶向扫描”安全防线铸牢

汛期的雨幕中,这份“接地气”的数字化档案,其优势愈发凸显。强降雨预警拉响时,调度人员不再对着“一群水库”进行笼统研判,也不用完全依赖时断时续的信号传输数据。而是通过图鉴,就能快速定位每座山区水库的坐标,在航拍图上精准标注出水库病险位置及风险防控点、下游影响区及群众撤离路线等“敏感部位”。再结合图鉴里记载的“性格特征”——比如哪座水库遇暴雨容易发生管涌、哪座水库溢洪道需要特别注意清淤等,30分钟内就能完成单库风险评估并下达巡查指令。

上图为防汛会商会议

它没有复杂的算法模型加持,却把老水利人“看天管水”的宝贵经验,连同大坝应急预案、水库调度规程等,一并从僵化文本转化为可直接调用的动态指引;它没有实时监测的传感器,却用最扎实的基础数据,让“靶向扫描”成为可能。这种从“大海捞针”式的地毯排查到“按图索骥”式的精准防控,靠的不是昂贵的硬件设备,而是对每座水库“脾气秉性”的透彻了解。安全检查效率提升近3倍的背后,是水利人对“实用为王”理念的坚定和坚守。

从“数据打架”到“权威归一”管理基准立稳

《鹿寨县水库图鉴》启用前,基层水利管理还被“数据乱象”所困扰:除险加固记录、大坝安全鉴定报告、85高程参数散落于不同档案资料,连水库监控、山洪预警、雨水情这三大监测系统,也因分属不同体系、数据标准与更新时效未能统一,偶尔还会发出“矛盾预警”。数据“各说各话”,既耗精力又添决策阻碍。

上图为工作人员现场复核数据

为破此困局,鹿寨县水利局专门组建数据核验组,历时数月逐库梳理83座水库的历史数据并交叉核验。遇争议数据便追溯原始图纸或实地复测,最终将分散数据“打包整合”,建成统一权威的“水库数据基准库”。如今,查档案、核数据、应预警皆以图鉴为标尺,彻底告别“查数跑断腿、核数磨破嘴”的尴尬。“数据一口径、标准一把尺,干活不用‘猜着来’了!”从管理员的感慨里,能清晰感受到这份数据权威给基层管理带来的踏实与底气。

从“藏深山无人识”到“扫码知其美”文旅价值激活

挣脱“群像”枷锁的水库,更在生态旅游领域释放新动能。图鉴收录数座景观型水库航拍图,没有炫目的特效处理,却如一幅幅山水长卷,将每座水库独有的“山水林库”生态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
上图为鹿寨县里头村水库全景

目前已有多家旅游企业主动抛来橄榄枝,计划依托导航二维码开发水库生态研学路线,让游客扫码就能聆听每座水库的建设故事,读懂其独特生态功能。对于这一模式的价值,当地文旅领域工作人员也有清晰判断:“它没搞什么元宇宙体验,就是把水库的故事讲清楚、把路指明白,却为保护性开发提供了最实在的‘数据导游’,预计能为周边乡村旅游带来可观的增收空间。”深山里的水库,就这样在一份朴素的图鉴与企业的创意联动中,成为连接生态保护与民生增收的“流量密码”。

上图为鹿寨县红旗水库全景

上图为鹿寨县龙岩水库全景

“纸上管水”到“码上管水”,从“群像模糊”到“个体鲜活”,《鹿寨县水库图鉴》的诞生,或许没有站在科技的最前沿,却稳稳踩在了鹿寨水利的土地上。它用最基础的数字化手段,破解了最棘手的基层难题;这份不追时髦、只重实效的创新实践,恰是鹿寨水利人对“人民至上”理念最生动的诠释——对基层治理而言,最好的技术,永远是最懂群众需求、最贴地方实际的那一个。随着这份“贴心手册”的深度应用,这些曾隐匿山间的水库正蜕变为智慧水利的“神经末梢”,在保障安全、服务民生、激活生态价值的征程上,书写着属于基层水利人的务实篇章。